延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nèi)容:延新華字典,延康熙字典,延中華字典,延國語詞典,延漢語字典。
【延】怎么讀
漢字 | 延 | 拼音 | yán |
---|---|---|---|
部首 | 廴 | 筆畫 | 6 |
五筆 | THPD | 五行 | 土 |
繁體 | 延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tǒng)一編碼 | 基本區(qū) U+5EF6 | 字形分析 | 半包圍結構 |
倉頡編碼 | nkhym | 鄭碼編碼 | ymii |
四角編碼 | 12401 | 筆順編碼 | 321554 |
【延】筆順筆畫
1、延字的筆順編碼是:321554。
2、延字的部首是廴,延字的結構為:半包圍結構,延字筆劃順序是:撇、豎、橫、豎折/豎彎、橫折折撇、捺。
3、延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延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寅集下】【廴】延·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4。
【延】基本解釋
1.延長:蔓延。綿延。延年益壽。茍延殘喘。
2.(時間)向后推遲:遲延。延期。開學日期延至10月份。
3.聘請;邀請:延聘。延師。延醫(yī)。延至其家。
4.姓。
【延】網(wǎng)絡解釋
“延”是漢字中的單字,有延長、伸展之意,筆畫數(shù)共6畫。可組詞“延長、延伸、延安”等詞。亦可是個姓。
【延】康熙字典
【唐韻】以然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然切,音綖。【說文】長行也。
又【廣韻】進也。【禮·射義】孔子使子路執(zhí)弓矢出延射。【儀禮·覲禮】者延之曰升。【註】從後詔禮曰延。延,進也。
又【爾雅·釋詁】長也。【揚子·方言】延永,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施於衆(zhòng)長謂之永。【班固·西京賦】歷十二之延祚。
又【廣韻】遠也。【史記·蒙恬傳】延袤萬餘里。
又【爾雅·釋詁】也。【疏】鋪
也。
又【正韻】納也。【前漢·公孫弘傳】弘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
又【集韻】及也。【書·大禹謨】賞延于世。
又【廣韻】稅也,言也。
又【韻會】遷延也,淹久貌。【左傳·襄十四年】晉人謂之遷延之役。【註】遷延,卻退也。【張衡·西京賦】遷延邪睨。【註】李善曰:遷延,引身也。
又盤屈曰宛延。【揚雄·甘泉賦】颺翠氣之宛延。【註】宛延,長曲貌。
又【爾雅·釋詁】閒也。【疏】謂閒。今墓道也。【左傳·隱元年隧而相見註】隧若今延道。
又【韻會】州名。漢高奴縣,後魏置延州。
又地名。【左傳·隱元年】至於廩延。【註】廩延,鄭邑。留酸棗縣北有延津。
又【昭二十七年】延州來季子聘於上國。【註】季子本封延陵,後復封州來,故曰延州來。
又【前漢·地理志】張掖郡有居延縣。【註】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爲流沙。
又姓。【後漢·延篤傳】篤,南陽人,爲京兆尹。
又【集韻】以淺切,音演。冕上覆也。【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集韻】或作綖。
又【廣韻】于線切【集韻】【韻會】延面切,音羨。【集韻】延,及也。【張衡·西京賦】重閨幽闥,轉相踰延。望?窱以逕庭,渺不知其所返。【註】延言互相周通。
【延】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二】【?】。
『說文解字』
長行也。從?丿聲。以然切文二
『說文解字注』
(延)長行也。本義訓長行。引伸則專訓長。方言曰。延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又曰。延徧也。從?。廠聲。廠部曰。象抴引之形。余制切。虒延?皆以爲聲。今篆體各異。非也。廠延虒?古音在十六部。故大雅施於條枚。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新序皆作延于條枚。延音讀如移也。今音以然切。則十四部。
【延】文言文
①延長;延續(xù)。《過秦論》:“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②蔓延;擴展。《赤壁之戰(zhàn)》:“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③引進;迎接。《過秦論》:“秦人開關延敵。”
④邀請。《桃花源記》:“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延納】接收;采納。
【延譽】傳揚名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