縶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縶新華字典,縶康熙字典,縶中華字典,縶國語詞典,縶漢語字典。
【縶】怎么讀
漢字 | 縶 | 拼音 | zhí |
---|---|---|---|
部首 | 糸 | 筆畫 | 12 |
五筆 | RVYI | 五行 | 無 |
繁體 | 縶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7D77 | 字形分析 | 上下結構 |
倉頡編碼 | qivif | 鄭碼編碼 | dqsz |
四角編碼 | 55903 | 筆順編碼 | 121354554234 |
縶
【縶】筆順筆畫
1、縶字的筆順編碼是:121354554234。
2、縶字的部首是糸,縶字的結構為:上下結構,縶字筆劃順序是:橫、豎鉤、提、撇、橫折彎鉤/橫斜鉤、點、撇折、撇折、點、豎鉤、撇、點。
3、縶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縶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未集中】【糸】縶·康熙筆畫:17 ·部外筆畫:11。
【縶】基本解釋
1.用繩子拴捆。
2.馬韁繩。
3.拘禁。
【縶】網絡解釋
縶是形聲字兼會意字,糸為形,執為聲,縶兼表意,表示抓住,使不能活動。又寫作縶的本意是指用繩索絆住馬腳,引申指絆馬索,又指馬韁繩。縶還引申為拴住或捆起來。也有拘禁、拘捕的意思。
【縶】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陟立切,音執。【玉篇】縷也,相縶也,連也。【類篇】繫也。【詩·小雅】縶之維之。【傳】縶,絆也。【禮·月令】游牝別羣,則縶騰駒。
又【左傳·成九年】南冠而縶者,誰也。【註】縶,拘執。
又【韻補】質涉切。春秋,盜殺衞侯之兄縶,公羊榖梁作輒。
【縶】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縶】文言文
①用繩索拴住馬足。屈原《九歌?國殤》:“霾兩輪兮縶四馬。”
②拴馬踉用的繩索。《詩經?周頌?有客》:“言授之縶,以縶其馬。”《左傳?成公二年》:“韓厥執縶馬前。”
③拘禁;束縛。《左傳?成公九年》:“南冠而縶者誰也?”
【縶】組詞
暫無縶組詞的詞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