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筑新華字典,筑康熙字典,筑中華字典,筑國語詞典,筑漢語字典。
【筑】怎么讀
漢字 | 筑 | 拼音 | zhù、zhú |
---|---|---|---|
部首 | 竹 | 筆畫 | 12 |
五筆 | TAMY | 五行 | 無 |
繁體 | 築 | 怎么讀 | 跟我讀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7B51 | 字形分析 | 上下結構 |
倉頡編碼 | hmhn | 鄭碼編碼 | mbqd |
四角編碼 | 88117 | 筆順編碼 | 314314121354 |
【筑】筆順筆畫
1、筑字的筆順編碼是:314314121354。
2、筑字的部首是竹,筑字的結構為:上下結構,筑字筆劃順序是:撇、橫、點、撇、橫、點、橫、豎、提、撇、橫折彎鉤/橫斜鉤、點。
3、筑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筑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未集上】【竹】筑·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6。
【筑】基本解釋
1.搗土的杵:“項王伐齊,身負板筑,以為士卒先”。
2.建造,修蓋:修筑。建筑。構筑。
3.居室:“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棲”。
4.古代弦樂器,形似琴,有十三弦。演奏時,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執竹尺擊弦發音。
中國貴州省貴陽市的別稱。
【筑】網絡解釋
筑是中國古代漢族弦樂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時,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執竹尺擊弦發音。起源于楚地,其聲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時廣為流傳。自宋代以后失傳。千百年來,只見記載,未有實物。但1993年,考古學家在長沙河西西漢王后漁陽墓中發現了實物,當時被文物界稱之為新中國建國四十余年來樂器考古的首次重大發現。學術界也稱這漁陽筑為“天下第一筑”。
【筑】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張六切【正韻】之六切,音竹。【說文】筑,以竹曲爲五絃之樂也。【釋名】筑,以竹鼓之筑柲之也。【風俗通】狀如瑟而大頭,安絃,以竹擊之,故名曰筑。顏師古曰:筑形似瑟而小,細項。【廣韻】筑似箏而十三絃。【史記·荊軻傳】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於市中。
又【爾雅·釋言】筑,拾也。【註】謂拾掇。【疏】《金縢》云: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筑之。馬融云:起其木,指其禾。
又【廣韻】直六切【集韻】佇六切,音逐。【前漢·地理志】南陽郡有筑陽縣。【註】筑音逐。【水經注】沔水南過筑陽縣東,筑水出自房陵東,過其縣。 【集韻】或作
。
【筑】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五】【竹】。
『說文解字』
以竹曲五弦之樂也。從竹從(筑)?竹曲五弦之樂也。以竹曲不可通。廣韻作以竹爲。亦繆。惟吳都賦李注作似箏、五弦之樂也。近是。箏下云五弦筑身。然則筑似箏也。但高注淮南曰。筑曲二十一弦。可見此器絫呼之名筑曲。釋名。筑、以竹之也。御覽引樂書云。以竹尺擊之。如擊琴然。今審定其文。當云筑曲以竹
弦之樂也。高云二十一弦。樂書云十三弦。筑弦數未審。古者箏五弦。說文殆筑下
弦與箏下五弦互譌耳。箏下云筑身。則筑下不必云似箏。恐李善亦昧於筑曲而改之。從鞏竹。持而擊之也。鞏、持之也。樂書曰。項細肩圓。
法以左手扼項。右手以竹尺擊之。史云。善擊筑者高漸離。竹亦聲。張六切。三部。
【筑】文言文
①搗土使堅實。《詩經?綿》:“筑之登登。”
②筑墻夯土用的木杵。《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③修建;修筑。《馮婉貞》:“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zhú
古代的一種弦樂器,有十三根弦,以竹尺擊弦發聲。《荊軻刺秦王》:“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
【筑室反耕】長期駐兵不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