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準字體,相關內(nèi)容:吐新華字典,吐康熙字典,吐中華字典,吐國語詞典,吐漢語字典。
【吐】的拼音
【吐】的筆畫
吐字的部首和偏旁是口,吐字共有:6劃。
吐字的筆順是:豎、橫折、橫、橫、豎、橫。
吐字的筆畫,筆順寫法如下:
【吐】的釋義
一、基本釋義
1.使東西從嘴里出來:吐核兒(húr)。吐痰。
2.從口兒或縫兒里長出來或露出來:吐穗兒。吐絮。蠶吐絲。
3.說出來:談吐。吐露。吐字。吐實情。
1.(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東西)不自主地從嘴里涌出:嘔吐。吐血。上吐下瀉。
2.比喻被迫退還侵占的財物。
二、詳細釋義
1. 吐 [tù]2. 吐 [tǔ]
吐 [tù]〈動〉
嘔吐。嘔出胃內(nèi)容物 。
如:吐下(嘔吐下瀉);吐逆(嘔吐而氣逆);吐紅(吐血);吐眩(嘔吐眩暈);吐罵(唾罵);吐藥(促使嘔吐的藥物);吐壺(唾壺);惡心要吐
不自主地從嘴里涌出 。
如:如果把它們完整地吞下去的話,它們又會被吐出來
退還非法的或不義的收益 。
如:吐贓
另見 tǔ
吐 [tǔ]〈動〉
(形聲。從口,土聲。本義:東西從口腔中涌出)
同本義
吐,寫也。——《說文》
柔則茹之,剛則吐之。——《詩·大雅·烝民》
然我一沫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史記·魯周公世家》
血入乎牙,不肯吐口。——韓愈《元和圣德》
機發(fā)吐丸。——《后漢書·張衡傳》
與風水相吞吐。——宋· 蘇軾《石鐘山記》
又如:吐氣納元(道家的一種練功修身之法。吐、納是我國古人的一種養(yǎng)生之術);吐信(吐舌頭);吞吐(吞進和吐出);吐沫(吐出沫子);吐茹,吐哺(吐出嘴里食物)
口說,陳說 。
如:吐屬;吐決(發(fā)表言論,斷定事理);吐款(說出款曲。吐露真情);吐誠(說出真心話);吐肝露膽(赤誠相待,說出心里話);吐供(招供);吐言(說話);吐瀝(傾訴)
顯露,呈現(xiàn) 。
如:吐口(露口風);吐白(顯露白色);吐絮(露出棉絮);吐端(呈現(xiàn)端應);吐綠(呈現(xiàn)翠綠色)
發(fā)出;散發(fā) 。
如:吐火(發(fā)出火光);吐曜;吐輝(發(fā)出光輝);吐焰(發(fā)出光焰);吐咬(吐音咬字);吐字;吐辭;吐音(發(fā)音);吐泄(發(fā)泄);吐絢(煥發(fā)光彩);吐發(fā)(煥發(fā))
長出 。
如:吐穗;吐芽
抒發(fā);抒寫 。
如:吐文(寫作。吐屬);吐論(發(fā)議論);吐談(談吐)
由里向外伸 。指舌頭。
如:吐舌頭
使能夠迅速硬化的粘液從口中出來形成絲、網(wǎng)、繭 ——用于蜘蛛或蠶。
如:蠶吐絲
擺出,亮出 。武術用語
[燕青] 把布衫脫將下來,吐個架子。——《水滸傳》
開放 。
如:吐葩(開花);吐花
出 。
如:吐奇(出奇謀);吐決(出謀決策);吐故納新;吐懣(發(fā)泄內(nèi)心的憤懣)
〈名〉
姓
另見 tù
【吐】的近義詞,【吐】的反義詞
查無吐的近義詞
吃,吞,咽,納
【吐】的翻譯
【吐】的英語
spit,vomitgive up unwillingly,
【吐】的德語
tǔ、tù
【吐】的法語
tǔ、tù
【吐】的謎語
未查詢到吐字的相關字謎。
【吐】的組詞
【吐】的造句
學校操場旁的柳樹吐出了嫩綠的小芽。
春風吹來,柳樹吐出一片片嫩綠的新葉。
小樹吐出了鵝黃的嫩芽。
柳枝吐出鮮嫩的綠芽,迎接春姑娘的到來。
簡樸的客廳里,鮮花吐芳,一派春意融融。
他對我咬牙切齒,象個瘋狗似地吐著白沫。
那次喝醉酒后,他吐得前仰后合,撕心裂肺。
池塘中的魚兒輕輕地吐出了一連串的小泡沫。
這顆牙齒不是大象的,而是狗嘴里吐出來的。
雖然雪窖冰天,但那幾株臘梅卻還是含芳吐艷,生機盎然。
汽車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晃蕩著,使人感到要吐。
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老李大驚失色,口吐白沫,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古時候有個人跟別人說自己吐的痰里有根雞毛,結(jié)果以訛傳訛,人們竟傳說他吐出了一只雞。
他只要一著急,說話就期期艾艾的,半天也吐不出一整句話來。
評論